10月29日,主题为“‘文化创意+’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二届文化创意高端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作为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览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本届论坛由省委宣传部任指导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台湾中华文创学会副会长杨宝华等十多位两岸知名专家就文创如何驱动经济社会转型,进而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深入研讨。
“互联网+”促进文创深度融合
“如今,融合是一个全球趋势,各领域都离不开文化创意,文化创意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增强综合国力的重大考验和历史机遇。”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说,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应当在依托于传统的广播、影视、出版、艺术等各个领域,注重专业理论与产业实践的结合,参与市场、了解市场、适应市场。他认为,娱乐思维将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趣味互动体验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他以故宫APP为例说,“文化创意遇上‘互联网+’,故宫的出路因为文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产业要想保持竞争力,非常需要文化创意。”台湾中华文创学会副会长杨宝华认为,文化是过去,创意是未来,文创必须落地,跟商业结合,“不能赚钱的文创不是成功的创意。”杨宝华介绍说,台湾创意产品设计新颖,贴近生活,市场营销较为成功。“台湾最美的风景不是阿里山、日月潭,而是人情味。”杨宝华说,文化创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观光、农业、宗教、健康、森林等等。他以台湾的“桐花祭”、“微热山丘”、“桃米村生态文创社区”等文创项目为例强调,这些创意往往点石成金,而且让一些项目起死回生,“因此,文创一定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并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之中,温情脉脉,这就是人情味!”
文创期待更宽松宽容的环境
“文化创意90%是失败的,只有10%可以取得成功,这就需要从环境、组织、观念、制度等各方面提升宽松宽容的氛围。”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原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说,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为文创产业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却缺乏宽松宽容的软环境,一些地方甚至于还有严重的“官本位”思想。肖劲松认为,传统产业对新兴事物总会有排斥,跨界融合必然会带来利益的重组,我们不能总是有一种成王败寇的思想。现在一些资源都配置给了成功者和一些大企业,小微企业很少能够得到这些资源,而且在分配机制上,文创设计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利益。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强调,如今,数字技术已经完全改变了文化的内容和传播方式,人到底是思想的动物还是技术的动物?“这就要求我们重塑文化‘地貌’,让文化创意在更加自由的土壤上得以生根发芽。”对此,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韩冬青深有同感:“文创发展的大环境,需要创意园、孵化园等载体带动,更需要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他以建筑创作为例说,建筑虽然是面向大众的公共产品,但它依然有专业性,但一些领导干部还依然非常有兴趣干预这个工程的创作,甚至于以个人的喜恶来对建筑设计施加影响,这对文创来说,显然是一种伤害。
文创追赶时尚更要坚守文化
“市场价值与学术价值对于一件作品来讲是缺一不可的,但是在某些地区,特别是离产区比较近的地区,部分从业者完全以市场表现为导向,制作复制品,让陶瓷艺术的唯一性遭到了破坏。”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左正尧以陶瓷艺术为例说,现在一部分所谓的“大师”,很少做作品了,做了一个原作之后就去复制……“陶艺的魅力在于材质,在于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一件作品从造型到烧制完成,每一步都有不可预知的变化,这就是它的魅力,这就是艺术。如果艺术也像问题食品一样搞伪劣,我们就连精神层面也将不安全了。”